第一次的英文演講
已經有幾個月沒有寫文章,而這段時間都在準備前往南澳大學演講的報告及偷練英文。自從一頭栽入疼痛科學領域就嚮往著到南澳大學拜會殿堂級大師 Lorimer Moseley,今年終於約到在他們辦疼痛科學巡迴演講前來學習及交流,因為目前將疼痛科學結合物理治療於臨床上的運用在全世界仍是少數,當然他們也很想聽聽我在台灣是如何結合並運用在臨床上,也成就了這次的遠行。
從更高的角度
這次首要學習到的就是如何幫助病患了解疼痛這個複雜的東西,以及幫助患者對自己的身體更有信心,進而獲得獨立、自由。原來治療患者,不管是在運動訓練或物理因子治療或徒手治療,我們所講的任何一個「字」都可能會讓患者持續飽受慢性疼痛的困擾。也懂了一個關鍵的邏輯「如果我們學那麼多的技術就可以治療好患者,那為何慢性疼痛患者比例卻還是居高不下?」慢性疼痛佔全世界總人口20~30%,其中肌肉骨骼系統又佔了80%,也就是說肌肉骨骼系統的慢性疼痛佔了全世界總人口數16~24%。所以我們真的有解決大多數患者的困擾嗎?是不是應該再把自己縮更小一點、用更多面相的角度來看這個慢性疼痛的世界。
學習了解問題及全方位視野
看了上一段,是不是有可能覺得我在說「治療是無效」的感覺?其實我想說的正好相反,而是很多治療都是有效的,即使證據力相當低的治療都可以幫助到患者,但患者需要的不是只有醫療人員的治療,需要的是更自在、獨立的生活。以物理治療為例,有多少病患倚賴在治療上?一年治療超過100次的大有人在,別提更多的,但我想我們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以前總是在追求解決問題的工具,現在才知道原來要解決問題必須先了解問題,而這個問題就是《痛到底是什麼?》,也許很難完全了解,但不就如廖文炫老師說的:「物理治療是抵抗地心引力的完成」,我們只能追求更靠近一點、更了解一點,並帶領患者一起用更多面相的角度來面對慢性疼痛。
物理治療師 邱炫瑋